让荞麦产业成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的增长极

来源:重庆市农广校 分类:体系动态 时间:2021-10-13 09:11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眼下正是荞麦秋播时节,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金龙村,一场别开生面的苦荞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现场培训会在田间地头召开。

“以前村里都是种一季苞谷,7月底苞谷收完,土地就闲置下来了,现在大家都准备抢种一季荞子。市里下来的荞麦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全程指导我们发展,技术、销售两不愁,心里很踏实。”撂下锄头,今年 56岁的金龙村村民彭万杰笑着打开了话匣子。


163402935347596.jpg

重庆市酉阳县后坪乡荞花节

金龙村是重庆市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继在酉阳县、石柱县、城口县大面积推广种植荞麦后,打造的又一新的荞麦示范种植基地。近年来,重庆市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团队+基地+农户+企业”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动荞麦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在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的54个乡镇累计推广荞麦种植面积达120.2万亩,总产量达44906.5万千克,惠及11000多个贫困家庭、41300多人,种植苦荞户均增收约1000元。

“从创新荞麦的育种方法、大力推行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加快加工工艺创新到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市场营销、打造‘三品一标’、形成‘团队+基地+农户+企业’产业发展新模式等,团队给产业赋能,让小作物变成了大产业,荞麦产业发展不仅进入了快车道,而且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重庆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下简称荞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光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荞麦发展前景广阔,即将成为重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的增长极,示范带动优质杂粮产业快速发展。

良种配良法,提高荞麦种植效益

荞麦为蓼科荞麦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的种植和食用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是我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多产于高寒山区,耐瘠薄性强,生育期短,是理想的救灾、备荒作物。作为粮食用途的荞麦主要有甜荞和苦荞,我国的北方荞麦产区以甜荞为主,南方产区以苦荞为主。

过去,由于人们片面地追求“食不厌精”,作为粗粮的荞麦一向不被重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荞麦营养成分具有“四高”的特点,即高黄酮、高膳食纤维、高矿质元素、高慢消化营养。荞麦不仅营养全面,而且血糖生成指数低,在降“三高”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荞麦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山高坡陡、气候冷凉,是天然的生态荞麦产区,60%的土地适合荞麦生长。由于长期沿袭的小农种植,重庆的荞麦种植普遍粗放,90%以上的农户很少更换新品种,多采用自留种,进而导致品种严重退化,籽粒变小,产量较低,荞麦产业总体处于“小、低、散”状态,即产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种植和加工相对分散。据统计,2010年之前,重庆荞麦种植面积不到10万亩,平均每亩单产低于80千克。

为了突破重庆荞麦产量较低、遗传改良程度不高、比较竞争优势不强这些发展制约因素,2011年10月,在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的指导下,由荞麦专家刘光德领衔的重庆市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成立,成员包括荞麦繁育、推广、栽培、加工、经营等涵盖荞麦全产业链的各类人才。

一个品种可以改变一个产业。荞麦创新团队牢牢抓住荞麦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创制荞麦种质资源,建立原种繁育基地,开展品种改良及繁育等一系列荞麦育种创新工作。


163402938599281.jpg

截至2020年底,荞麦创新团队共收集荞麦种质资源618份,通过农艺性状综合评价入库保存资源423份,创制绿花、红花、富硒、高黄酮等特异性育种材料162份,建成除国家库外最大的荞麦种质资源保存库;鉴定了“酉荞”系列7个荞麦新品种;通过建立荞麦三级良繁体系,大力选育适合加工、功能成分含量高、抗病性强、抗倒伏能力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专用型新品种。

俗语说:“三分种,七分管。”有了良种,若没有与之配套的良法,也发挥不出良种的优势。为此,荞麦创新团队又着力提升荞麦种植的科技含量,通过建立示范展示基地,集成推广以“翻耕精播一体化、有机底肥一道清、无药减肥双发力、绿色轻简各环节”为核心的《重庆市荞麦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现在种荞麦比以前轻松、简单多了,劳力、物资投入成本降低近一半,产量提高50%以上,价格翻了一番。”城口县博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雷阳胜告诉记者。该公司背靠荞麦创新团队,在城口县高楠镇岭楠村、黄河村、方斗村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种植“酉荞5号”500亩以上,率先推广荞麦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目前,重庆荞麦良种使用率达80%,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应用率达到90%,已在城口、酉阳、万州、石柱等地建设多个示范基地。据统计,在传统种植模式下,苦荞单产为86.1千克/亩,甜荞单产为70千克/亩,金荞单产为1664千克/亩。良种良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荞麦单产,2020年,重庆市苦荞单产达132千克/亩(增幅53.3%),甜荞单产达92千克/亩(增幅31.4%),金荞单产达2136千克/亩(增幅28.3%)。

为了不跟主粮抢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耕作制度上,荞麦创新团队集成推广“一种两收”、马铃薯/甜玉米-荞麦、青蒿-荞麦、油菜-荞麦、蔬菜-荞麦、中药材-荞麦等多种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荞麦种植综合效益。

“目前,我们种植的苦荞每亩单产达140千克,再加上与蔬菜、中药材等套作,每亩的纯收入可达2000~3000元。”雷阳胜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以市场为核心逆向驱动发展

“从规模和单产数据可以看出,重庆荞麦产业正在快速地攀升着。但荞麦产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好的效益,必须坚持以加工为核心、以后端促前端的逆向驱动荞麦产业发展思路。”刘光德在荞麦创新团队探讨产业发展方向时强调,“我们团队一定要在加工技术和增加荞麦附加值上花大力气和下苦功夫,虽然荞麦原料价格不高,但是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如果不加大研发,提升附加值,那么农民种植的收益不好,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企业的效益也不好,这个产业就不可能被带动起来,并且,国外的荞麦还会趁虚而入。”

苦荞作为食药两用农作物,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功效,如何创新工艺,利用荞麦开发系列产品?成为摆在荞麦创新团队面前亟需解决的又一道难题。

刘光德及其团队多方调研,决定以加工为核心,找准目标群体开拓市场,并一致认为“大众化、高附加值、低血糖生成指数是发展方向”。为此,荞麦创新团队主要做了三件事情,概括起来就是“一大”“一高”“一低”:“一大”,其实就是做好大众化食品加工,开发更加方便快捷的荞麦食品,减少家庭或餐馆的烹饪程序,如荞麦挂面、方便面、馒头、饺子等产品;“一高”则指的是突出荞麦的高附加值,把荞麦的功能成分提取出来,加工出一些有特殊功能的食品,满足一部分人群的高端消费需求,如胚芽茶、麸皮茶、黄酒、醋等;“一低”指的是低血糖生成指数,通过降低血糖、血脂,满足糖尿病患者、肥胖症患者、“三高”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如以木糖醇为馅料的低糖型荞麦月饼等。

酉阳县荞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苦荞为原料,生产出风味独特的苦荞酒,并以苦荞酒为拳头产品,逐步开发出荞茶、米、粉、面、饼、花果酒等系列苦荞产品。

“公司依托荞麦创新团队的技术支持,将苦荞酒与各种花、果融合,开发出市场上独有的、以‘营养利口、低度养生’著称的苦荞花果酒,深受年轻人喜欢;原本废弃燃烧的苦荞壳,经淘净晒干、微波杀菌后,做成各式各样、老小皆宜的苦荞壳枕芯,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酉阳县荞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酉阳县土司府酒业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以苦荞为原料的黄酒生产企业,由于口感独特,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喜爱。“产品俏销,反过来促进了荞麦的生产。我们通过订单式农业,每年收购老百姓种植的苦荞200~500吨左右,很好地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种植荞麦的后顾之忧。”该公司负责人夏训康告诉记者。

自创立以来,荞麦创新团队以全株利用为目标,先后研发出了荞麦生态粉、黄酒、醋、芽苗菜、月饼、红曲酒、花果酒、金荞麦饲料等8项新工艺,逐步构建起一条“以产品引领市场-以市场激发企业-以企业带动生产” 的新型产业发展链,并注重加强品牌建设,“酉阳苦荞”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荞丰”牌苦荞茶被评定为“重庆名牌农产品”,“土司府”黄酒在江浙和上海一带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荞麦产品的多元化和品牌的打响,带动了整个荞麦市场的良性发展。荞麦创新团队累计培育荞麦生产及市场经营主体40余家,带动4万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并与种植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根据荞麦质量,实行价格差异化保底收购,城口荞麦为6元/千克,酉阳荞麦为4.6元/千克,秸秆0.4元/千克。保底收购价高于全国荞麦市场价,让种植户后顾无忧,重庆市荞麦推广面积迅速扩大。据统计,2020年全市荞麦种植面积达22.3万亩,比2013的10万亩翻了一番多。

刘光德及其团队坚持“以后端促前端”的产业发展思路,成功破解了农民“丰收即滞销,增产不增收”“种粮越多,亏损越大”怪圈。

农旅融合,助推小作物串起大链条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荞麦。”荞麦花被历代文人所题咏。荞麦花又称“恋人花”, 花色以白色为主,还有红色、绿色等多种,花期长,是夏、秋两季重要的田间观赏作物,适用于发展旅游产业。

从2015年开始,每年金秋十月,荞麦花盛开时节,酉阳都会举办以“后坪——在那荞花盛开的地方”为主题的荞花节,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品苦荞酒、喝苦荞茶、享苦荞美食、赏苦荞花……后坪荞花已经成为酉阳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随着荞花节的举办,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后坪乡开面馆的村民崔道富告诉记者,近两年,他平均每年要消耗荞麦面500千克以上。按照一千克荞麦面煮6碗面,每碗收费10元计算,单项收入便达到3万多元。随着该乡连续多年举办荞花节,后坪“荞麦之乡”的美誉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带动当地荞麦面、苦荞酒等走出武陵山区。

“希望后坪荞麦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意也跟着越做越大。”崔道富说。

“苦荞产业的原动力就是农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刘光德强调。

荞花飘香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养蜂业迅速发展起来。荞麦花期长,流蜜多,花粉丰富,是重要的秋季蜜源。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推广种植红花甜荞300多亩,带动农户养蜂140桶。

“每桶年产蜂蜜10千克,按市价240元/千克算,一桶蜂蜜年收入2400元,养蜂年产值33.6万元。红花甜荞亩产约90千克,市价12元/千克,亩产值1080元以上,产值33.48万元。中益乡蜜源红花荞推广种植及养蜂共实现年产值67.08万元,带动农户每亩收入2163元。”石柱县荞麦综合实验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据统计,目前,全市荞麦种植带动农户发展蜜蜂养殖15000群。

荞花节的举办也促进了基地周围的公路、河道、沟渠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的大改善,以“种、养、加、销、游”融合发展的荞麦全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

当前,重庆正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荞麦正是可用于补短板、调结构的特色山地农作物,发展潜力巨大。

“有理由相信,小杂粮也能实现华丽转身,培育成为现代化的大农业、大健康产业。”刘光德信心满满地说。

农家科技杂志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周巧勇

标签

经济作物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