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窑火让乡村火起来 ——荣昌通安村文化振兴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重庆日报 分类:乡村振兴 时间:2021-01-15 09:11

观穿越两千年的汉代陶俑、赏作为国礼的双色釉鱼耳罐、品玲珑剔透的镂空花瓶……

1月12日,暖阳如春,在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有人徜徉在古街、古道,聆听延续千年的故事;有人流连在展览馆、博物馆,“触摸”历史文物的生命;还有的人,到通安小栖、文创市集寻找灵感与创意。

“这么精致的文化表达,营造出了一个独特、惊艳、富有感染力的乡村空间,太让人震撼了!”慕名前往踩线的导游张佳妮,一路走一路拍,随时定格沿途风景。

乡村振兴,文化不能缺位,否则将“有形无神”。怎样找准文化品性与市场品性的最佳契合点,激发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文化种到村民“门口”、游客心里?

通安村,做出了探索和实践。

资源枯竭,“富村”变“负村”

步入通安村,小桥、老街、古巷串联成珠,陶艺、文创、展览相得益彰……悠闲、静怡的村庄院落,配上远处波光粼粼的鱼塘、成排的新型农业大棚,构成了一幅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富春山居图”。

阳光渐暖,三矿井创意产业园旁的茶馆热闹起来,游客、农民、买手、文青,品茗、鉴陶、交易,各自寻找着最舒适的生活状态。

65岁的永荣矿务局退休职工钟洪才,新淘到一把灰釉壶。“你看这个窑变,有没有高山流水的感觉,既生动又形象。”几十年的浸润,钟洪才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待在这里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在钟洪才看来,通安村从古至今不缺少精彩故事:

论“古”,成渝古驿道穿境而过。“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这些民谣见证了它的千年繁华与辉煌。

说“今”,永荣矿务局于1959年在此掀起了第一波乡村建设。由于打井采煤的带动,村里建起了电影院、商店、保健站、食堂、招待所、职工宿舍等。“高峰时,年产煤炭5万多吨,职工有1200多人。”彼时,钟洪才随父来到通安村,之后又“子承父业”在矿上上班,这里就成了他的“乡愁”之地。

回忆起当时村子的繁盛,55岁的村民刘长久同样记忆犹新:“借煤矿的光,我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装了电灯,当时很多县城都只能点煤油灯。村里的姑娘小伙,是十里八乡争相说媒的对象。”

不过,与多数资源依赖性村庄一样,煤炭并没让通安村永续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三矿井被迫关停,之后矿上虽成立了公司,通过发展养殖业等谋求转型,但“死而不僵”的状态也没维持多少年。

“工人撤离,厂房荒芜,又因此前矿厂占地,我们人均只有4分地,靠种粮食蔬菜,致富根本无望。”刘长久称,曾红极一时的“富村”渐渐变成了“负村”。

重燃窑火,唤醒千年文化记忆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通安村必须要振兴,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该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穿过一片金黄色的柑橘林,拾阶而上,一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跃入眼帘,推开木门,院内古树参天,各房间内展架一字排开,陈列着各种古朴典雅的陶器。一对90后小夫妻正在制陶,揉泥、制坯、打磨、刻花、上釉……轮盘飞转,一件件陶器渐渐成型,让人油然而生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之感。

他们是通安村的“新居民”,在此安营扎寨已有3年时间。丈夫名叫管永双,妻子叫李云杉,两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学的是陶瓷艺术专业。

“我们今天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完全受益于荣昌的两种‘土壤’,一是优质陶土,二是文化土壤。”管永双开门见山地说。

荣昌陶,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唐宋,中兴于元明,复兴于清代。其陶土含铁量高,品质优良,制出的陶器“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建水陶、钦州陶、宜兴陶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管永双、李云杉大学毕业后来到荣昌,在一家陶艺公司上班。2018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兴办微型企业扶持的政策。他们辞职后租下此处院子,建起柴窑,点燃窑火,办起工作室,取名“西山雨”,源自齐白石“兴衰无语西山雨,离别如行东岭云”诗句。

相比非遗传承“师传徒”模式,二人经过专业艺术院校的培训,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延续荣昌陶工艺流程基础上,对器型、颜色等进行了大量艺术创新,尤其是对汉代草木灰釉进行了创新发展,开发了20多种植物灰釉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荣昌陶的色彩和艺术表现形式,更将“时代基因”编入到非遗技艺中,契合时代审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并屡获全国大奖,其中作品《无象》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通安村党支部书记邓跃虎称,目前村里已开办陶艺工作室4家,吸引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青年艺术家数十人。整个安富街道,现有陶企业39家,总产值达13亿元,并已建成安陶小镇游客接待中心、陶宝古驿道、陶宝古街、荣昌陶博物馆、荣昌区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

“如今,我们这里既有老窑址、老街区、博物馆,也有文创园、文创市集;既有坚守工艺的匠人,也有创意迭出的年轻人……厚重的历史感和灵动的创造力共生共荣。”邓跃虎说。

依托千年文化底蕴,做大做强文化生态圈,通安村走了一招好棋!

搭建平台,链接全国智库聚集资源

如果说管永双等人的扎根,带来了通安村的文化觉醒,那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则是奏响了通安村文化复兴的冲锋号。

从安富场镇驱车10分钟后就到了通安村13社。

乍一看,这只是平常山间村社,农人荷锄归来,黄狗相随。再细看,很多房屋又有着不同的味道,精心设计的院落、巧妙布置的艺术装置……无不体现对美的个性化追求。

13社与艺术结缘,源于一拨拨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的集聚发力。这里本是一处工业遗存,处处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既造成资源闲置,又影响村容村貌。2020年8月,全球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Aedas的建筑师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对其进行了大胆设计,既保留了原有格局,又进行了合理加建,使之成为集村民活动中心、清华大学学生实践基地等多重功能的空间。

“这是我们在重庆建的首个工作站。”清华大学建筑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弘称,乡村问题十分复杂,只有扎根乡村、深入乡村,真正去了解它,才能对症下药。2017年起,该学院联合清华大学14个院系以及全球60多个专业,首创了“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在全国不同地区针对性布点,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的服务平台,形成校地企联合、多专业协同、常态化运营,真正助推乡村繁荣发展。

“荣昌站投用后,将会安排清华师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学术会议等机会,入驻工作站,运用他们的智慧服务乡村建设,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田间乡头。”谈及未来的愿景,张弘十分坚定。

不仅如此,去年11月,一场“开在村里的大会”——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在通安村召开,吸引国内外数十家团队参加,近400位来自建筑规划、文旅投资、民宿运营、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围绕乡村价值、文化活化、文旅升级、城乡融合等多个议题,探讨以村落空间为载体的乡村建设新路径。

“该峰会多元化、广视角、深层次展示了我国乡村建设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实践,为荣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动力。”荣昌区委副书记黄晏称。

通过文化力量的释放,目前通安村已走上一条“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实现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现村内有农家乐4家,草莓基地30亩,西瓜基地70亩,大棚蔬菜50亩,苗木800余亩,垂钓鱼塘200余亩,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万元。

记者手记 》》》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铸魂

韩毅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通安村13社有个契约剧场,犹如一个巨大拇指摁在大地上。1月12日上午,三名游客在剧场边选购村民才采摘下来的新鲜柑橘。

“随便选,绝不欺客宰客,没有一个烂果,不会少一两秤。”村民拍胸脯保证。

“是不是哟,这么耿直?”游客问。

“良心买卖,这个契约剧场就是见证。”村民一本正经地回答。

该剧场是一个装置艺术,出自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之手,设计灵感源自乡村签订契约时按的手印,以荣昌红陶堆砌而成,巧妙地把“契约精神”与公共艺术融为一体,不仅传达了艺术家的价值取向,也极具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近年来,日本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美国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状防波堤”等案例走红,“文化进村”成了赋能乡村发展的一种潮流。我市也打造了武隆懒坝、酉阳叠石花谷等景点,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热门地。

文化兴村,具有温和性、渐进性、柔软性,在润物细无声中重塑乡风文明,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全国各地得到蓬勃发展。

不过,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艺术,既不侵扰田园牧歌的“诗意”,又能融入乡村、融入农民的生活,把文化内涵和时代风貌巧妙地融合?

通安村的村民们说了这样一句朴实的话:“看得懂、摸得着,又能改变目前的生活,引发一些思想上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乡村文化艺术。”

在记者看来,在乡村建设中,要激发文化的深沉力量,还需要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的关联,注重亲民性、参与性、在地性、生态性、多样性、功能性,进而激发不同文化实践主体的参与感、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样才能让乡村文化更加灿烂、多样、长久。


标签

乡村振兴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