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模式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分类:科普知识 时间:2020-12-22 15:55

一、模式内容

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综合技术是一种人为设计、生态工程化的废水处理技术,采取进排水改造、池塘底排污、生物净化、人工曝气、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等技术措施,能显著去除养殖尾水中的氮、磷以及化学需氧量,具有成本低、维护少、用途广等特点,开展对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区域和工厂化养殖尾水治理,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以50亩养殖池塘为例,尾水治理面积为养殖池塘面积8%-10%,约4-5亩。水流的设计采用串联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结构,尾水治理系统低于养殖池塘,实际操作时用底排污系统将底层的富营养化水排入生态沟渠中,以后通过水力坡设计,一般为0.1%-0.5%,水体经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再用水泵将过度回流湿地中的水泵入至养殖池塘循环利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尾水治理末端建设多级人工湿地提高净化能力。

二、模式特点

(一)养殖池塘架设生物浮床:面积为池塘面积10%以上,水上种植空心菜、水稻、花卉等水生植物,养殖塘中放养一定比例的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二)生态沟渠:每50亩配备生态沟渠100m以上,水深:1.3-1.5m,宽度2-2.5米以上,利用养殖区域内原有的排水渠道进行改造而成,加宽和挖深等方式提高排水渠道的排放水功能,渠道内种植水生植物,水面可架设生物浮床,可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最终通过生态渠道将养殖尾水汇集至沉淀池。

(三)沉淀池:为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40%左右,2亩左右。通过安装生物毛刷,间隔5cm一根,底端有坠石,布设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同时投放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吸收利用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

(四)过滤坝:过滤坝宽度不小于1m,长度不小于5m,采用空心砖主体结构,内铺设不同粒径的鹅卵石或碎石,鹅卵石表面种植美人蕉、鸢尾、冬麦等水生植物,以起到人工湿地的过滤、分解的作用。

(五)曝气池:曝气池面积为总面积5%左右,约130㎡,可分割为多级,池内安装微孔增氧装置,配备1.5-3KW罗茨鼓风机,安装曝气头,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溶解于水中,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

(六)生物净化池:生物净化池面积为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50%左右,约2亩,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放养少量的鲢鳙鱼和河蚌、螺蛳、青虾等水生动物,一般每亩放养20-30尾鳙鱼、125尾鲢鱼,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

(七)水生植物的种类的选择:沉水植物:选择狐尾藻、眼子菜、金鱼藻和伊乐藻等;挺水植物:香蒲、水芹菜、藕和美人蕉等;浮叶植物可选择菖蒲、睡莲、凤眼莲和空心菜等。

三、适宜区域

广泛适用于普通精养池塘,特别适宜于山区老旧池塘。

四、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推广该模式,能实现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对破解渔业发展瓶颈、解决渔业提质增效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开启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支撑单位及专家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

联系地址:重庆江北区建新东路3号百业兴大厦13楼

邮政编码:400020

联 系 人:薛洋


标签

水产养殖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